首页>>调研宣传>>宁夏科技人物

妙手仁心——陈树兰

来源:组宣部   发布于:2016-01-25

  银川晚报 乔小鱼

  陈树兰的第一

  ◆宁夏第一个从正规医科大学毕业的内科大夫;

  ◆做了宁夏第一张心电图;

  ◆实施宁夏第一例右心导管手术;

  ◆实施宁夏首例胸外电除颤抢救术;

  ◆实施宁夏首例骨髓穿刺、首例胸腔穿刺术;

  ◆宁夏教育界第一个女医学院院长;

  为宁夏高等学校争取到了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资格。

  陈树兰至今还忙碌在医疗一线。每周一次专家门诊、 5次查房,另外还有无数突然而至的疑难病例讨论……这些早已是她多年从医生涯的一种常态,“我习惯了,我也离不开病人。”

  (一) 84 岁严谨医者

  (二) 62 年从医生涯

  因为不是在陈树兰的工作时间采访,所以她没有穿那件经典的医生白大褂,当时她身着一件紫色毛呢大衣,背对着我们在打电话。从语速和话语逻辑上,我们很难把眼前这个陈树兰和那位 84岁的陈树兰联系起来。眼前的陈树兰说话“嘎嘣脆”,言辞礼貌、克制、严谨,却声声透着一股毋庸置疑。

  陈树兰察觉了我们的到来,回过头,示意我们稍等,然后又向电话里的人解释,“我这儿来人了,先这样!”其实她还不用这么顾及我们,因为距离我们约定好的访谈时间,还有半小时。

  转过身,眼前的她更出乎我们的预想,她身板清瘦笔直,眼清目明。见到我们,她还是忍不住“埋怨”,“我就是个医生,再说得问心无愧一点,算是个好医生。医生的职责嘛,救死扶伤,如此而已。”

  但是宁夏医学界的人都知道,陈树兰这短短的“我只是个好医生”的背后,付出过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。眼前这位 84岁的医者,在她 62年的从医生涯里,用她的妙手仁心为宁夏临床医学内科学缔造了太多“第一”,正是得益于这一次次难得的“第一”,宁夏的内科学才从当初的“一片空白”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地步。

  (二)她是宁夏内科学的奠基者

  访谈陈树兰的过程,极其“惊心动魄”,因为她随手拈来的一个故事,都关乎生死命悬一线,让人感叹生命何其韧又何其弱。而陈树兰自己,在这无数的生命故事里,一直以来的角色,就是“救死扶伤。”

  为争口气一路读到医科大

  1931 年 12月 2日,陈树兰出生在吉林长春。父亲是个会计,母亲是家庭妇女,育有 8个儿女,一家人生活艰难。爷爷奶奶受老观念影响,不支持陈父送女孩读书。这点让陈树兰很不服气,“我非念不可。”那算是陈树兰倔强个性的一次初露。 6岁那年,她从姐姐、叔叔那儿筹得学费,拿着哥哥的旧课本,开始了她的读书生涯。

  陈树兰的书念得很好,以至于后来陈父都舍不得不让她上学,陈父松口说,“只要能读公立学校,就读吧。”就这样,陈树兰攒着一股“不允许自己读不好书”的劲儿,终于在 1948年以高中二年级同等学历考入长春军医大学,后转入中国医科大学。

  陈树兰走上学医道路很偶然,“因为军医大学生是军人编制,所有一切实行供给制。”这些能确保陈树兰“一路读下去”。临去大学报到前夕,陈树兰还郑重其事地给家人发表过一个“申明”,“我要上大学去了,从此,我再不是家里的负担。”

  得之不易的大学读书机会,陈树兰自然倍加珍惜,“书念得特别好,几乎科科满分。”学习的同时,陈树兰还练就了惊人的记忆力。这点我们在采访中也有体会,什么时候上学、什么时候入党,什么时候来宁夏、她的某一患者手术前后血压数据、血相值变化,她均能毫不迟疑地一一道出。

  义无反顾奔赴宁夏

  1952 年,陈树兰响应国家“支援大西北”的号召,被分配至西北卫生部直属医院,地点在陕西西安。她的大学同桌,也是她的男朋友被分在西北民族医防队,工作地点在阿拉善左旗,当时属宁夏省管辖。

  一年以后,西北大区撤销,陈树兰面临新的选择。一位长辈建议:宁夏缺医疗人才,再说你男友也在那儿,不如去宁夏吧。就这几句话,让陈树兰义无反顾前往宁夏银川。

  1953 年 5月 5日,是陈树兰到宁夏省人民医院报到的日子。当年整个宁夏省人民医院的医疗条件是:全院只有 100张病床,其中内科病床 37张;普内只有一名主任和两名护校毕业的中级医士;医疗设备极其简陋。

  尽管当年宁夏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,但对陈树兰来说,却是“受益一生”的一段从医经历。当年普内主任胡善昌的言传身教,对陈树兰“帮助巨大”。胡主任医术、医德俱佳,患者很信赖他。他还注重培养新人,陈树兰刚来听不懂宁夏话,他便专门安排一名护士陪她上门诊。虽然胡主任对病人、后辈很和善,但对陈树兰的业务要求却极其严格,“查房时,他非要求我把病历背下来,还要求我随时报告患者入院后 24小时内的血常规、尿常规等各项数据。”

  边干边学,她成为宁夏内科学的奠基人

  1957 年 9月,胡主任调离宁夏省人民医院,普内的 37张病床交给了年仅 26岁的陈树兰。“可把我愁坏了。”虽然毕业于正规医科大学,但是面对疑难杂症,一下没了老师的指导,陈树兰还是会不安。

  就这样,一本俄国人编的《内科学》和一本《中华内科》,成了陈树兰看病问诊时的“良师”。遇到书里没有记载的病例,她只能一遍遍打电话向西安医学院的老师请教。如此积累,她医术渐精。

  1959 年,患者霍某,高烧不退半个月,求医到陈树兰处。陈树兰问诊时发现一个细节,该病人在一个月以前得过一次痢疾,于是她怀疑病人可能是由于阿米巴原虫感染导致的肝脓肿。但当时医院只有普通的 X光机,陈树兰只能仔细查体,最后她终于在肝脏区域发现患者的明显痛点。局部麻醉该痛点部位时,她用一根小空针,抽出了脓液,患者病情终于得以确诊,并在治愈后出院。“他现在还活着, 90多岁了。陈树兰说,自己在那段时间能成长得那么快,凭得就是刻苦学习、责任和爱心,“没有这些,我无法做到救死扶伤的大事。”

  凭着从医的信念和情感,陈树兰赢得了病人的尊重,也为自己的事业发展争取到机会。经她之手,诞生过不少宁夏医学的“第一”:做了宁夏第一张心电图、超声心动图;实施宁夏首例骨髓穿刺术;实施首例心包胸腔穿刺术;实施宁夏第一例右心导管手术;实施宁夏首例胸外电除颤抢救术……多次“首例”终于奠定了宁夏内科学尤其是心血管内科的基础。而陈树兰便是那个当之无愧的奠基者。

  (三)我只是个好医生

  经由陈树兰之手,诞生过诸多宁夏医学界 的“第一”,挽救了无数生命,但她只用了一句话来总结其从医的一生——“我算是个好医生吧。”好医生的标准在陈树兰那儿是“博爱、认真、严谨、有担当”。她说,“患者以‘生命相托’,我唯有谨慎行医,方能不负医者之任。”

  为每一个生命,全力以赴

  自从医那天起,陈树兰就暗下决心,“医者要有一颗博爱之心”。她觉得这是从医之本。因为心怀博爱,陈树兰对家人照顾得很少,女儿说:“从小到大,母亲从未给我唱过一首儿歌,洗过一次澡。”也因博爱,丈夫因病去世前,陈树兰没能陪伴在侧,“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。”

  面对患者,陈树兰却是全力以赴的。 1971年, 54岁的患者因腹痛来到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求治,临床诊断为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”。医院请当时下放到银川郊区良田公社卫生院的陈树兰回院抢救。陈树兰的抢救工作进行了 48小时,患者病情才得以稳定。下了手术台的陈树兰又来到病房, 48小时人工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数据,直至 7天后,患者病情好转,陈树兰才离开。

  “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和平等的,医生的职责就是全力以赴让他们健康活着。”陈树兰一生都在践行这个信念。 1975年,陈树兰遇到一位“自发性食管破裂”患者当时已重度缺氧、呼吸困难、双侧胸腔积液、四肢发凉,处于休克状态,医学上讲这种病例的死亡率达 70%以上。陈树兰组织内科医生抢救患者 5天 5夜,但患者术后心、肝、肺、肾等器官又相继出现并发症。眼见此情景,连患者家属对治疗都不抱希望,但陈树兰却没有放弃,她又全力以赴实施抢救,最后终于把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。

  做敢于承担的医者

  2011 年 10月的某天,陈树兰接到 74岁患者边某电话,说当天是他“再生”一周年的日子,谢谢陈树兰的救命之恩。原来,一年前,边某因急性心肌梗死被送往银川一家医院施救,放置心脏支架后苏醒过来。但术后 4小时,边某开始呕血,止血药不起丝毫作用。危急时刻,院方请来时年 80岁高龄的陈树兰。

  陈树兰赶到后,当即吩咐护士用塑料袋接上患者吐出的血,进行称量。根据血的颜色和测算,陈树兰判断是胃小动脉出血,必须通过胃镜找到出血点,进行局部给药才能止血。但那时的患者血压只有 80/60毫米汞柱,心率 120次 /分,下胃镜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,发生意外,但如果不采取措施,患者很快会因大失血死亡。两难局面下,没有人敢承担这个责任。陈树兰权衡利弊后,果断决策 :下胃镜。胃镜下看到一根小动脉血管正在咕咕冒血。血从源头止住了,很快,患者血压恢复至 110/80毫米汞柱,心率 90次 /分以下。病人活过来了。

  “每台手术都会有风险,但不能因为风险就放弃手术。只要术前诊断清楚,手术方式、时机正确,判断手术对患者的获益和风险的利弊关系准确,并能预测各种术后并发症,此时,医生就应该敢于承担这个风险。”陈树兰说,一个有担当的人,为医才能挽人生命于弦线,为师才能鼓舞学生,给学生以前行的勇气。

  学高为师,言传身教

  除了医者,陈树兰还有一个身份广为人知。 1983年 ~1994年她担任宁夏医学院院长。至今宁夏医疗战线的不少业务骨干都是陈树兰的学生。

  2011 年,陈树兰以高尚的医德、精湛的医术和广播桃李的胸怀当选“感动宁夏· 2010年度人物”,颁奖台上,她的一席话让听者动容。她说,对她而言最大的快乐就是把危重病人从死神手里夺回来;最大的满足是培养一批栋梁之才。

  陈树兰无疑做到了。在她担任宁夏医学院院长期间,她和院领导班子共同促成了两件对宁夏医学界,乃至宁夏教育界都影响深远的大事:一是为宁夏医学院争取到了宁夏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;二是创办医疗口的成人高等教育,填补了宁夏没有全日制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空白。陈树兰和同事的执着丹心,为宁夏医学院的发展和宁夏医疗人才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离休后,陈树兰被宁医大总院返聘。临床上,她更加注重培养接班人,查房时尽量让年轻医生诊断、处置,在各种讨论会上,她也尽量把自己一生的积累、了解到的前沿资讯传递给年轻医生。

  医患关系,沟通是“良药”

  说到现在紧张的医患关系,陈树兰反问,“怎么没有患者和我吵架,找我麻烦。”确实,从医 62年以来,陈树兰从未遇到过一起医患纠纷。陈树兰说她并非拥有什么“起死回生”的妙方,她的药方就是“沟通” “一定要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去沟通,别一上来就说,‘你得了二尖瓣狭窄,要动手术,手术有风险,要有心理准备’。老百姓哪听得懂!你得告诉他,心脏好比一个泵,为你的全身供给血液,现在这泵有个零件出问题了,不能按心脏正常活动去供血,所以你胸闷头晕、喘不上气、吃不下东西、浑身没劲。现在我们要把这个零件换了,换个人工的……这个手术我们医院已实施了万例以上了,技术很成熟。由于手术要打麻醉药,每个人对麻醉药的反应不同,所以有可能出现意外……这样讲,病人就能了解病况和医生采取的治疗措施,即使发生意外,也能理解,而不是妄加揣测,最后导致情绪和行为失控。”

  陈树兰说,对于医患关系,如果医生能够多从患者利益出发,带着感情向患者解释诊求措施的理由,自然会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。







版权所有: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
地址: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广场西路宁夏科协
宁ICP备17000876号-4
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667号